一条路(上)
作者:青岛分公司员工 朱应林   2019-01-16   

       一条路,蜿蜒曲折,向西,直到青藏高原,
       一队人,风雨兼程,无悔,跨越千山万水;
       车窗外,花开花落,冬去春来,
       车厢里,挥汗如雨,团结拼搏;
       千里邮路上洒下我们金色的年华,
       千里邮路上见证我们执着的力量……
       2018年10月18日,青岛分公司会议室的简朴舞台上,我和8名曾经的邮政火车押运员一起,用挚朴的声音朗诵着由我自己创作的押运诗歌《一条路》。在这个纪念青岛邮政独立运营20周年的日子里,我和我的这些默默工作的火车押运兄弟们,把埋藏在心底里多年的话大声地说给自己听。“千里邮路,青春无悔;千里邮路,青春无悔!”这是对自己美好青春的怀念,更是对那段火车押运岁月的致敬。
       我们眼含热泪地并肩站立齐诵,好像是当年在火车邮车上赤膊并肩奋战;台下鼓掌声不时响起,好像是当年在耳边一直伴着自己一路前行的列车轰鸣。一条路上的岁月光影,多年来不知多少次浮现眼前,如今再次清晰而来又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
       1975年,由青岛邮政负责派押的青岛——西宁总里程4926公里的铁路干线邮路开通运行,至2015年底,按照集团公司改革部署该邮路整体停运。整整40年,这条邮路可以说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一路同行,一同成长。这条穿越七省的邮路几乎横贯大半中国,总里程排在全国铁路干线邮路前十位。40年来,这条从黄海之滨一直延伸到青藏高原的邮路,像一条绿色的纽带,将沿海和内地紧紧相连,时刻心手相牵,风雨无阻,一刻不停歇地传递着党和国家的声音、经济的讯息、发展的成果以及浓浓的亲情、友情与爱情。40年来,这条行走在齐鲁中原大地、跨越秦川故土、静卧黄土高坡、遥望世界屋脊的邮路,见证了祖国的经济腾飞、国力强盛;见证了邮政改革发展的日新月异、与时俱进;见证了多少见字如面的温馨、金榜题名的欢笑、翘首企盼的思念和收获成功的泪水。
       一条路,一个邮政车厢,几个火车押运员,真切经历和真实见证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从小到大的中国改革风雨历程,一切如同换了人间,但真实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开线之初的邮政车厢是木质内厢外包绿铁皮,作业与生活空间都很狭小。上世纪七十年代,所有从青岛发出的邮件都要通过火车运输后传递到全国各地,那时的邮政运输物流网络还很不完善,火车邮路大站小站都要停靠装卸邮件,处理寄件,经常是包裹信件多到很难找到落脚的地方。那时每一袋包裹、信挂,每一捆报纸、每一个挂号套都需要在晃动的车厢里手工登记在册,邮政车厢被旅客和铁路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为“移动邮局”。
       第一批的老旧火车邮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了首次更新,工作、休息空间都大了。第一批的老押运员对当年还是“小年轻”的我师傅说,换新车底了,你们有福气呀。但是夏季里的车厢依然成为了“蒸笼”,冬天如遇燃煤锅炉故障车厢会经常性地“跌入冰窟”。“夏天的休息室有个冷风机多好”是当时师傅的一个愿望。空调制冷采暖,在当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我是1996年登上邮车,成为一名火车押运员的,师傅戏称我们为“火车押运邮四代”,这一干就是13年。我干押运员的时候,邮政车厢休息室里已经有了冷风机,使我们在繁忙的工作后可以在休息时享受丝丝凉意。到了2008年,邮政车厢全部更新成高大上的空调车厢,我们的工作生活环境较第一代火车押运员来说,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邮政车厢里运载的邮件种类与业务量,40年来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普通包裹、信件、报纸,到快件、特快专递、快递包裹;从普通包裹逐步减少、取消快件,到书信变成了信函整理箱中的商函与贺卡,整车厢的空间全部被红白条纹相间的特快专递邮件占满;从休息间卧铺上都用来码放邮件,进出车厢都得“翻山越岭”,到各类邮件都不同程度地减量,邮仓开始变得空荡“吃不饱”。  
       2004年,发生在我身上的两件大事让我兴奋不已,一件是我女儿出生;另一件是邮政计算机综合网正式运行,生产调度、生产作业两子系统成功上线,各类邮件信息网上传送,各交接地面局全面实现总包邮件信息互联互通。这是百年邮政网运在技术上的全新改革、重大突破!从此取消了唱牌、手工勾挑邮件,与地面局办理邮件交接只凭一纸总单,再也没有繁杂的副单,我们再也不用为登注一笔笔邮件在晃动、颠簸的列车上“写作”几小时了。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质量差错,保证了邮件的安全时限,真是意义非凡。
       岁月更迭,一个狭小邮政车厢里发生的变化,透射出的是中国邮政与时俱进,与中国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的时代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