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岱岳沧桑》
2021-08-26   

  到过泰山的人,没有人不去目睹它的壮观,领略它的阳刚之美,没到过泰山的人,也大都知道它的名字。南天门,东岳泰山的象征,它高耸于泰山天路的尽头,鼓舞过多少攀登者的勇气,印证过多少征服者的信心。

  你看,游客们走来了。你们是从哪里来?我们是东北的,石家庄,四川,我们从徐州来,哈尔滨,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嘿,朋友,请问你从哪里来,北京,北京的,第一次来吗?啊,怎么样感觉,累,特别累,那是不用说的,看到南天门心情怎么样?升仙了。

  这座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天国之门,在人们的心中是那样的神圣和庄严,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在1930年的军阀中原大战中,它险些被炸为平地。

  民国战争最大的一次是阎锡山和马洪奎,这一次战争时间持续的比较长。阎锡山先在车站,然后从车站缩到城里,从城里又退到山上,他在南天门上布置了一些作战的计划,就是说他在那踞守,马洪奎在进攻。阎锡山还弄了些炸药堆积在南天门的底下,他想炸掉南天门,把南天门炸掉以后,好挡住马洪奎的部队,但是马洪奎的部队把泰城打下以后,他从摩天岭的东边那个沟里就到了南天门的后背了,所以阎锡山的部队,一看后面人家包上去了,他也来不及炸了,就逃窜了。

  南天门没有被炸毁,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它有幸保存了下来,泰山的名气太大了,名气大使它遭受的磨难也大,如同人生的道路一样,泰山也自有它的酸甜苦辣,泰山脚下岱庙内,送天贶殿的墙壁上,有一幅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始作于九百多年前的宋代,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如同南天门的命运一样,它也险些遭受灭顶之灾,贾法奉先生讲述了这段真实的故事。

  孙良诚任山东省主席,在泰安时(1928年)觉得(物资)不够用的,物资供应都不行,就想把岱庙拆掉,召集了各商会凑钱八万块现洋,把整个岱庙搞成新市场,有一个美国巨商,他说我想买你大殿里的《启跸回銮图》,然后装车运回美国,我给你三十二万块钱的现洋。孙良诚当省主席,也不是土脑瓜,他一拍桌子,嘿,你啊,你小看我了,你给我这两个钱买我的国宝我是不能办,你是瞧不起我,你认为我不识货,一句话就把他呲出去了。

  孙良诚破坏岱庙的这段历史是永远抹不掉了,但壁画还是最终保留了下来。由于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的种种局限,壁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开始剥落,它的命运引起了人们的深深忧虑,出于最坏的考虑,1961年泰山文物管理部门,组织一批画家,对它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临摹。

  当时看到这个壁画一直剥落,觉得它(时间)长了以后壁画就毁坏了,想查个资料也没有,当地的文物部门感觉到需要把它保护起来,保护起来吧,照相又没有彩色的,后来考虑这个情况,是不是请专家把它画下来,临摹下来。怎么临摹呢,反复琢磨最后摸索了一个办法,就是搞块塑料布,一块塑料布从壁画顶一直到底,这塑料布大约那么宽吧,然后铺到墙上用毛笔把它画下来,这样能一点不差。画到塑料布上,用毛笔,然后把宣纸铺到塑料布上,再透到宣纸上,这样就基本上和原稿不差了。 墙上什么样就画什么样,这些都是掉的,一点点的,都是临摹下来的,很像啊,当时你们出的这个主意很高级。

  丰厚的泰山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然而泰山保护的任务,却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多少年来,保护泰山的行为,和破坏泰山的行为,有时候在理直气壮的口号下,奇怪的处在一个支点上,发生在十年动乱中的大规模破坏,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一次灾难。这是供奉东岳大帝的岱庙,是泰山最大最完整,规格最高的宫殿式建筑,在它的中心是仁安门,仁安门的两侧原有东西神门,1968年,被拆除改建为现代风格的平顶房,当做展览馆。

  有一首歌词写的好,每一次走近你不知道我在你身边,每一次离开你,才知道你在我心头,经常看着的东西,似乎觉不出它的珍贵,但一旦失去它,遗憾也就成了永远,当然就是在那个年代,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下,还是有人为泰山文物的保护竭尽心力。

  现在看到的这一块碑,有一点故事,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岱庙的碑被砸了,砸的不少,都砌了墙了,这个碑原来在虎山水库西边,建了一个双束碑亭保护,当时考虑到在那里很不保险,很容易被砸,因此就把它赶紧地挪到岱庙里边来了,挪到岱庙以后,也觉得不太好,当时经过研究,决定埋在地下,就把它连通一部分汉化像石,还有一些北魏刻石,一块埋在炳灵门下边的两边。

  泰山的每一处文物古迹,甚至它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珍贵,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信仰和象征,它应当得到充分的礼遇和尊崇。因为泰山不是泰安人的泰山,不仅仅是山东的泰山,而是全世界的泰山,全人类的泰山,所以山东,泰安人,特别有责任保护泰山。

  泰山独有的历史地位,和丰厚的文化自然遗产,引起了从古到今历代对它的保护和重视,应该说,保护的话题是泰山生命交响曲的主旋律。

  然而随着泰山神圣地位的逐渐消失,加上兵荒马乱,从落后的旧中国拯救出来的泰山,可以说是遍体鳞伤,衰败不堪,因此从根本上整修与保护泰山的重任,就落在了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肩上。建国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对泰山的整修与保护,1956年山东省专门成立了泰山整修委员会,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抢救与修复,十年动乱结束后,从1985年开始,泰安市投巨资对泰山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整修与保护,累计算来整个投资已达数亿元,工程最浩大,最艰巨也最持久的是登山盘路的整修,这条通天的天梯上下近七千阶,平均宽两到三米,它是泰山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为海内外千千万万前来泰山的游客,铺下的青云梯,在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它能够将数十万游客送上岱顶,而不出伤亡事故。

  这石栏很自然,很质朴,但是要再仔细琢磨,自然当中也有整齐,这个边,稍微修整一下,要完全是自然状态,很不平,很容易发生事故,所以变化当中藏着整齐,整齐当中有变化,你看这台面,每一块都不一样,而且高度也都考虑得很周到,假如这么高,我就坐不上去了,坐上去了也还有点危险,你看这个,一坐正好这样,很舒服,要不是这石栏,我就爬不上泰山。

  1987年5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管世界自然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卢卡斯博士来泰山考察,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考察组踏遍这山山水水,他们不禁为泰山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所振奋,尤其为拥有如此众多的古树名木而惊叹不已,称它们为活的化石,活的文物,泰山拥有百岁高龄以上的古树名木一万多株,更拥有像秦松挺秀,汉柏凌寒,唐槐抱子,六朝移植等越世千载的珍贵国宝,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名山大川之中,都是无与伦比,难得一见的奇观,而最能标明泰山文化的原脉生生不息的,恰恰是众多的古树名木,他们已经从自然的范畴进入文化的范畴,每一道年轮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岱庙内,这几棵凌霜傲雪的古柏,据确切的《史书》记载,为汉武帝刘彻,登封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年了,同人类的寿命相比,它们活得实在是太长太长,以至于人们认为它们从来就是这幅苍老的模样,熟不知,他们也有着从童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请仔细对照一下眼前的这株古柏,和两百多年前,乾隆皇帝担心它日后死亡而为它画的像,西边的主干已经枯死,而东边的主干,在树尖上还保留一点葱绿,顽强的表现着不屈的生命。

  这样粗的一个汉柏,就靠这点树皮活着(二十五厘米),那么使这点树皮活着的保护的办法,确实牵动着大家的心,使树皮遭到破坏的害虫是双条杉天牛,这个害虫特点是,专门侵犯这棵古树的韧皮部,钻到树皮里边吃,在外边防治不好发现,通过多年实践,发现这个虫子的孵化,每年春天三月份几乎天天来观测,怕这个虫子把这个树皮再给蛀空了,这个虫子一般在树皮里头吃韧皮部,它上下吃还可以,还能保留一部分,但是它一横着吃,我们就没办法了,彻底截断养分之后,古柏从此再没生命了,彻底完了,所以保护树皮就像保护我们的生命一样,去爱护它,这样两千一百年的汉避,照常开花结果,83年有一个德国的游客看到汉柏在结种,想要几粒种子,我们没有给他,但是从他来说引起我们一个深思,我们看到这个汉柏种子,两千一百年了,还有没有生机能力,因此把汉柏种子采下来以后种在盆里,这是92年的种子,但是它生机还是比较顽强的,种子能照常发芽照常生长,这证明两千一百年的汉柏并非古稀之年,两千一百年的古柏生命力还是非常顽强的,而且有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1987年7月9日,一场罕见的暴风雨袭击了泰山,风雨中一棵说大的古槐根部突然断裂,轰然倒地,这个消息立即震动了泰山上下的人们。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程炳嵩向我们诉说当时的情况。当时大家都很沉痛,特别是泰山管委会的有关领导也好,科技人员也好,加上我们古树名木研究课题组的顾问也好,都是很沉痛的,所以大家都及时地赶到现场来考察,市里下了决心还专门拨了专款,治理所谓已经倒地的遗体,遗体怎么样让它安葬,当时交通就堵塞了,有关领导下了决心,采取炸的办法,把石头炸掉以后,往下降了两米,路面降了两米,这工程相当不小的,另外把这个枝干还往上抬高了一点,这样不影响游客的走,交通,还成了一大景观了,还是一个新的景点。老树好像已经死亡了吧,但是实际上根部没有死,根部重新无性繁殖,又长出了许多新苗,从87年折断,到现在八年功夫,现在新的树苗已经长成一个不算很小的小树了。从它根部发出来的,那就说这棵古槐没有死,没有死,就是"后继有人"更新了。

  好一株唐槐抱子,一千三百年的生命,将由它根部发出的新苗去延续,绿色的事业已经后继有人,古老的唐槐,它的躯干已经化为一条青龙,化为一种不朽的精神,这精神在泰山的青山绿水中流淌,这青龙在泰山的茫茫林海中畅游。

  现在泰山的绿化做得很好的,1987年调整泰山的森林植被面积就是80%,所以从远处看起来泰山是郁郁葱葱的,就好像是碧浪,苍龙,这么一个与地形结合起来,一浪一浪的,非常雄伟,从植被本身也衬托了它的雄伟,杜甫在《望岳》那篇诗里边他曾经说过这么两句话,"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讲的这两句话,这就是能够代表当时泰山的绿化面貌,现在泰山的绿化也很好。

  泰山的森林植被是十分丰厚的,80%以上的林木覆盖,在中国长江以北的大山中,实属罕见,是不可多得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但您可曾知道,新中国解放初期,它却只有三千亩残林,除了那些古树之外,是一片荒山秃岭,以至于郭沫若老先生感叹到,“何常青未了,泰山赤无毛”。

  进行封山育林,从六十年代后就开始义务造林,山前边那些柏树基本上都是义务造林栽起来的,那时候林场里育了苗,发给机关学校,叫他们带着人上山去栽去,山前边山下半部的那些柏树基本上是这样成长的。当时造林的时,你一直参加了吧,对,因为从5年开始育苗,56年大面积造林,我毕业到泰山林场,正好赶上大面积造林。那时候你是干什么工作,技术员,那时候是技术员,在山上搭帐篷,住在帐篷里面,吃干巴煎饼,泰安兴吃煎饼,支上个石头,就用水桶烧点水喝,人多了赶上水不够用的,有的就喝泉水,叫喝趴水,实际上是捧起来喝,现有的树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那时候栽起来的,那都三四十年了吧,都接近四十年吧,当时这些山上你是不是都去过,都去过,那时候我是技术员,都得跟上,和干活的吃在一起,干在一起,睡在一起,在一起干。那你可真是踏遍青山人未老,是踏遍青山人已老,白头发了,山青了,我的头发也白了。
 
  山青了,人老了,山青了,头发白了,这是向泰山保护者们献上的最美的诗章,人有生老,但青山不老,发有黑白,但碧水长流,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