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东夷故国与礼仪之邦
2021-08-26   

    山东,古时是指华山以东的广大地区,比如《史记》常有山东豪杰如何如何,实际上是指的这层含义。

    山东大地很早就有人类活动,文化遗址处处都有发现。古老的传说,如舜耕历山、禹分九州的青州、兖州等,都有山东的详细描述。很早的时候,中华文明刚刚发祥,所谓的中原,那时只不过是在黄河流域很小的地方,而四面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而其中的东夷就是指山东,所以现在也有学者称山东为“东夷故国”,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夷为一人负弓”,这说明在远古时期,活跃在山东地区的古人很擅长使用弓箭。弓箭是一种很有威力的武器,尤其在两军对垒中,弓箭是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因此才会有草船借箭的故事。说明了东夷人英勇善战。然而在周灭商后华夏文明的大融合中,东夷故国渐渐融入华夏大家庭中了。尤其是齐国灭了莱夷,使自己的实力大大加强了。但这并不能使战争远离山东这片土地。

    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都会在山东这片土地上展开。西周分封诸侯,山东大地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诸侯王国,其中最有影响的还是两大诸侯——齐、鲁。鲁是周公的封地,周公就是那位“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那位,他的地位也十分超然:是周武王最大的弟弟,和他一起打下了江山的功臣,所以鲁国享有八佾之尊(只有周武王自己才能有的礼仪),影响巨大所以山东后来简称“鲁”。

    鲁地在山东以曲阜为中心,主要指鲁西广大地区,这里民风淳朴,憨厚直率,加上多年的教化,民风更加淳朴。教化,需要的是智慧和权威。周公不但权势赫赫,更是一位很好的教化者。他当时因为要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所以让他的儿子伯禽到了封地,按照周朝的礼法建立官制,制定法规,形成了与周一样的法规,这样周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都慢慢地传播给鲁地人们。后来,鲁国出了一位大思想家——孔子,成为鲁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周礼的发展,慢慢形成了儒学。中国人温柔敦厚,彬彬有礼的性格,随着儒学的影响也慢慢形成了,山东也成为了礼仪之邦。

    当然,在西周开国之初能和鲁国相比的,大约齐国也算一个,齐国是姜尚——即那位“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齐国当时远在海滨,民风与内地不同,子牙便根据当地的风俗制订法令,使生产迅速发展,加上齐国有鱼盐之利,很快经济发展起来,为以后成为当时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齐国民风强悍,豪爽义气,人有时会显得比较粗鲁,而且具有开放的精神。尤其是在胶东一带,这个特点比较明显。

    两者不是孤立的,这主要是由于后来齐国强大渐渐统一了山东大部分,将两种文化融合起来,而鲁文化成为文化中的主流。但在山东的战事频繁,使山东人养成了尚武的风气,无论楚汉争霸、三国争雄,还是两晋的七国之乱、南北朝并立,以后的宋元明清,山东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优秀将领辈出其中。古代军事理论的创始人孙武、后来的孙膑、三国时的诸葛亮、两晋时的王导、王敦、隋唐之际的李靖、秦琼、明代的戚继光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就连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辛弃疾年轻时也是“醉里挑灯试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

    鲁地民风也开始尚武,并相衍成风,慢慢延续下来。这种风气恰恰成为山东人尚武的开始与写照。因为有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山东人的正义感强,与义薄云天的豪侠义气、路见不平的侠骨英风、正直善良的古道热肠慢慢勾勒出一个山东大汉的形象。后来向另一方面转化,就成了评书中的乐天、洒脱、天真、粗鲁而至于无礼的形象。礼仪之邦走出了粗鲁汉子,在历史上却难以找出。如果有一个有名的那也只好是评书里的鲁国公程咬金。

    在历史的战乱纷争中,老天爷也发威了,金元之际,黄河屡屡决堤,使土地盐碱化,百姓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这样使自西晋时期的南迁风气更浓,比当年琅琊王家、诸葛氏南迁的规模更大,这使山东的人口锐减。

    而在山东的战事频繁,但其中最惨烈的还是元明更替,以及大明朝的靖难之役,山东成为主要战场。如济南会成为山东的省会,一方面是由于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在历史上在历代都会在济南发生的重大战役,其中著名的明朝永乐帝从北京登位,南下和侄子建文帝争夺天下,在济南展开了殊死决战,济南守将铁铉率众抵抗一年有余,最后献身。在山东各地也断断续续的进行着大小战斗,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如有名的唐塞尔起义,后来被写作《女仙类传》;刘六、刘七起义,攻入曲阜孔庙“秣马于亭”、“污书于池”。这使山东民生大受打击,不得不从各地迁移人口,补充民生凋敝的山东,因此才有了家谱、村志中的记载。

    后来看到我们出自诸城的李准先生的一篇文章《祖槐》,曾经深深受了感动。诸城,密州,是苏大胡子“聊发少年狂”的地方,曾经“城中十万尽读书”,曾经出了东汉的郑玄、北宋的张择端、清代的刘统勋、刘墉父子,钟灵毓秀,文采斐然。在这里,苏大胡子却“西北望,射天狼”,尽管他在五莲九仙山还留下了“奇秀不减雁荡”的游山玩水记录。地气使然?

    遥想当年先祖在新的土地上披荆斩棘建设家园,才明白那句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造就了英雄,也苦了天下苍生,一将成名万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