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不可错过灵岩寺
2021-09-08   

       1985年在人迹罕至的岱顶舍身崖下,意外的发现了一尊摩崖造像,雕刻的是骑狮子的文殊菩萨,根据风格判断,是距今1600多年的北魏时期所造,这是泰山顶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的佛像,佛龛的地点非常隐蔽,从岱顶上看不到它,但是登山的游人却可以瞻仰佛容,这种地点的选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佛教在泰山的处境和地位。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泰山就已经是方士修道的仙山,历代帝王的封禅从政治上肯定了道教对泰山的历史性战略,作为异域宗教的佛教,要想在泰山流传和发展,占一席之地,是不那么容易的,因此避实就虚,以阴补阳,就成了佛教在泰山长期发展行之有效的做法。佛教传入泰山始于公元351年,这座佛寺就是当年一位法号僧朗的和尚,在泰山上创建的第一座佛寺,人们尊称为朗公寺,后来被诞生在佛寺,对佛教感情笃深的隋文帝,命名为神通寺,今天神通寺虽然已成为历史沉迹,但是作为佛教进入泰山的象征,在中国佛教史上拥有其特殊的地位。说到兴建神通寺的朗公,就不能不提起位于泰山主峰西北二十公里的方山,和方山脚下的灵岩寺。创建了神通寺的朗公,经常到方山讲经,据说南侧山峰有一块数丈高的怪石,像一位驼背老僧执仗而立,静听讲经,有一次正在听朗公讲经的信徒,看到这块怪石频频点头,便惊呼,快看呢,岩石都听出道理,点头了,朗公则说,这里的岩石都很有灵性,于是就在这里率众开山,兴建了灵岩寺。和许多著名的寺院一样,灵岩寺位于三面环山的山坳里,现在看到的灵岩寺是唐代高僧慧崇扩建的,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时,曾住蔽于此,宰相李吉甫把灵岩寺和天台 国清寺,江陵玉泉寺,南京七霞寺合称为域中四绝,并且置于四绝之首,足以说明灵岩寺在当时的声望。

       从整个山东来说,灵岩寺在佛教的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泰山的历史也是包含有灵岩寺的一部分,灵岩寺本身就是泰山的一个延脉,据说唐朝武则天到泰山,祭祀的时候,首先就来灵岩寺拜佛,当时的佛教在山东是非常兴盛的,唐宋时期记载,灵岩寺的僧众,最多时要达到上千人。

       灵岩寺在唐宋之后,一直是禅宗的五宗之一,朝洞宗的重要寺庙,朝洞宗后来传到日本朝鲜,灵岩寺的名声也就随之东渡,今天仍时常有日本和朝鲜,前来祭拜灵岩的僧人。

       千佛殿是灵岩寺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着三尊铜铸佛像,是宋代僧人慧崇在杭州铸好后运来的,灵岩寺的佛像与其他寺庙的没有多大区别,但佛像周围,那充满人间气息的罗汉塑像,却独树一帜,这些比真人稍大的罗汉,大多是宋代主持灵岩寺的妙空禅师,在苏州塑成后运到这里的,原有500尊,现在只剩下40尊了。也许是还未成佛的缘故吧,罗汉们的眉宇举止间,还流露着许多人的感情,人物的神态气质和性格,通过眉目传情,口鼻传神,喜怒哀乐,如同真人一般,这匹造像还十分注意细部的刻画,不仅骨骼肌肉符合人体解剖构造,连血管脉络,都清晰可见。罗汉的衣着装饰,跟人物的生理和性格特征也十分贴切和谐,充分显示了中国造型艺术在北宋时期,倾向纪实的特点,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就把这些罗汉像称为海内第一名塑。神通寺遗址以西的白虎山腰,有一道长65米的千佛崖,上有大小造像220尊,造像的年代虽在初唐,但已具有盛唐造像的健康丰满,慈祥和关怀人事的特点。这尊和蔼可亲的李世民造像,是他的三女儿南平公主所造,这造像是否融入了公主对父皇形象的记忆呢。佛教传入中国,同中国文化结合以后,所开出的最灿烂的花朵就是千姿百态的佛塔。神通寺的四门塔,建于公元661年的隋代,这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的石塔。四门塔的背面是唐代的龙虎塔,这是一座融优美的造型和精湛的雕塑为一体的,杰出的佛教建筑。

       灵岩寺墓塔,有从唐代到清代的墓塔167座,墓志铭81块,墓塔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类型之丰富,造型之优美,在中国塔林中实属罕见,尽管数量仅次于少林寺,但是灵岩寺的石塔林比少林寺的砖塔林更有特色。

       这些埋葬着1300多年历代主持高僧骨灰的墓塔,标志着佛教在泰山绵延不绝的历史。建于1200年前的慧崇禅师塔,是塔林中最早的一座,也是灵岩寺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塔身为全石结构,高5.3米,东西两侧各有半掩式假门,东门中雕有一执仗老妪做推门而入状,西门中雕有一年轻女子做出门状,这一老一少,一进一出,也许象征着佛教的人生轮回转世。在灵岩寺第三十九代主持息庵的墓塔旁,有一座日本正法寺主持少元撰写的西安禅师道行碑,少元曾在中国著名寺庙留学达二十年之久,碑文洋溢着中日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友谊,规模庞大的灵岩寺墓塔林,为研究中国的佛教历史,和墓塔建筑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这里墓地的阴森气氛,已被建塔人的创造性所冲淡,漫步塔林,犹如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石征曾说过,登泰山不游灵岩不称其游,的确灵岩寺以其幽静秀丽的景色,把人带入诚心静律的佛国氛围之中。登泰山再游灵岩,仿佛从秋阳赫赫的艳阳天,进入凉风习习的竹林深处,从一览众山小的巅峰体验,转至曲径通幽处的洞察反省,如果我们能在泰山极顶,迎接一次伟大的日出,并在南天门迎风长啸之后,再到灵岩寺塔林静静地坐上几分钟,泰山之旅也便不虚此行。从此,人生旅程不但响彻昂扬奋发的旋律,而且时有宁静悬远的和声。

       普照寺是泰山之阳惟一保存完整的佛寺,然而普照寺的精华并不是它的建筑,这里真正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的是两棵古松。

       六朝松,相传为1500年前的六朝遗址,松干粗大肥壮,无数长枝盘曲四伸,倘若能在月夜到此一游,月光透过树冠,如同碎银铺地,别有一番情趣。松下的筛月亭,取的就是古诗长松筛月的意境。一品大夫松,本名师弟松,是李修和尚入庙时所植,李修亲切的称呼它为师弟,并且还写过一首很动感情的诗,“僧栽松,松荫僧,你我相渡如同生,松也僧,僧也松,依佛门论弟兄”,这棵当年幼小的师弟松,由于李修和尚倍加爱护,后来长得气度不凡,有人叫它一品大夫。在泰山普照寺的东边,有一片石塘遗址,这是康熙年间普照寺主持圆玉同他的诗朋好友,诗酒唱和的地方,研究一下圆玉,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佛教在泰山的最后演变。作为佛门弟子,圆玉在这片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所追求的就是圆如入佛,他在普照寺重修碑的碑文中写到,儒家仁厚及世世慈悲心,所以他开堂说法,总是儒家的三纲五常,大谈忠臣孝子之心,就是佛经,就是天性,力图把出事主义的佛教,变成具有浓厚儒家色彩的世俗宗教,引泉种竹开三戒,原是归如尽五贤,筛月亭上的这副对联,明显的点明了圆玉要把佛教归入儒家门庭的愿望。圆玉有一段关于泰山的名言,表达了儒家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理想,愿天下人泰,泰山世世泰,愿天下人安,泰山世世安。若是一人不安,便是泰安不安,若是一人不泰,便是泰安不泰。

       在一部分佛门弟子,向儒家门庭迈进的同时,另一部分佛门弟子,则让中国民众崇信的观音大士,多少带上了一点道教神仙的色彩,到道教女神的身边占据了客座。

       泰山佛教是中国佛教传入、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高僧大德,对于整个中国佛教的弘扬,泰山佛教做出过重要贡献。泰山作为中国的五岳之首,泰山及其所在地,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泰山又是道教的一个名山,佛教要想在山东泰山这个地方来弘扬,传播,必然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佛教怎样和儒家文化融合,怎样和道家的文化融合,在这个融合的过程当中,或者说在一个互相吸收,互相补充的过程当中,就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泰山佛教具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能够在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传播,发展,弘扬起来,一个是当地的文化,使得它更加丰富多彩,对于整个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佛教在道教先入为主的泰山,采取避实就虚的发展战略,你占山之阳,我占山之阴,你占山之巅,我占山之谷,你在山头闻天风习习,我在谷底听流水潺潺,你让信徒登山攀崖,借以象征得道成仙是多么艰难,我让施主元山信步,预示苦海慈航,绝无多少风浪。

       从明末清初开始,佛教的尼姑就成了道观斗母宫的主人,反客为主了,佛教为了赢得香火,不得不向儒家、道教和民间信仰靠拢,最后,在逐步完成了对泰山主峰步步为营的战略以后,佛教终于发现,他不但没能征服泰山,反而被泰山融合了,这就是泰山,他的兼容并蓄,和他的不立不移都是一样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