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过,沃野生金。仲秋时节,丰收的喜悦在金黄的大地上酝酿。
全年丰收在望,夏粮增产功不可没:在前期抓好良种和关键技术推广的基础上,山东今年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在机收减损上充分挖掘潜力,夏粮总产量达527.44亿斤、单产达440.03公斤/亩,双创历史新高,为全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山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扛牢农业大省责任,不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饭碗”何以端得更牢?——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千方百计减少粮食损耗
时下,临清市大辛庄办事处东周店村的田野上,一株株玉米“腰杆”粗壮、长势喜人。“再有半个多月,就可以收获了,预计亩产能达到1600斤。”村党支部书记杨存锋说,今年夏收,这片土地的小麦亩产达到1200多斤,比往年多了近200斤。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稳定提高粮食产能的基础支撑。去年10月,临清市实施了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仅旱能灌、涝能排,土地也更加肥沃,粮食自然就丰产丰收。”杨存锋说。
“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坚定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预计年底将达6767万亩,选育推广了济麦系列、山农系列、烟农系列、登海系列等一大批小麦、玉米高产稳产品种。
“我们合作社开展了‘烟农1212’高产攻关,这个小麦品种具有高产和抗寒、抗病等优点。”郓城县武安镇洪福寺村同臣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同臣说,合作社集成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今年攻关田实打验收每亩产量达783.44公斤。
实现粮食增产增效,良种良法配套是关键。去年以来,山东继续在38个粮食主产县(市、区)整建制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区小麦优良品种实现全覆盖,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得到大面积推广,区内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率基本达到100%。据测产,项目区小麦平均单产681.6公斤,高出项目县平均水平20.8%。
作为粮食田间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精细化机收是“颗粒归仓”的重要保障。“像农机的参数设置、农机手的作业速度、收割的时机等,都会影响最终的粮食产量。”肥城市丰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荆海军说,今年6月,在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中,他们派出成熟农机手和机械装备,一亩地能多收几十斤小麦。
“今年我省小麦总产527.4亿斤,按小麦收获环节损失率(综合各县大比武和随机抽测数据)1%估算,比2%的作业质量标准低1个百分点,相当于挽回小麦损失5.3亿斤。”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卜祥联说。
在储粮环节,目前,我省发放农户科学储粮仓98.8万个,每个仓能存储粮食2000斤。“这些储粮仓上不漏、下不潮、密闭严,能够在3-5年内保持粮食品质基本不变。”省粮食和储备局仓储与产业处处长郑志宏测算,这些仓全部投用后比传统方式储粮损失降低5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4.9万吨,按市场价格测算减损增收近1.2亿元。
农业质量效益如何提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鼓起农民“钱袋子”
9月5日一早,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的中央厨房一片忙碌。一辆辆冷链物流车装上加工好的主食、肉、菜等半成品,送往中裕在滨城区直营的31家“中裕快餐”连锁店、承包的几十家单位食堂。新鲜出炉的面包、蛋糕、馒头等,被送到中裕自营的多家蛋糕店、主食店、麦便利超市。
“三产融合的模式创新,是中裕的核心竞争力。”中裕食品总经理张志军说,中裕的面粉加工全部使用自产小麦,种、养、加链条之间可变废为宝。而快餐店、团餐、面点店、麦便利超市等三产业态,则拉动了产品销售、促进了品牌升级。
这条小麦产业链,把很多农民带到了“链”上。通过流转土地,中裕建立了6.5万亩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采取“统一供种、施肥、技术指导、收割、加价收购”的“五统一”模式,为农民“免费供种、播种、收割、加价10%回收”,建成了200万亩绿色优质小麦种植基地。
“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农业全产业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千方百计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据统计,2020年,全省纳入粮食部门统计范围的粮油加工企业141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636亿元,销售收入5045亿元,均居全国第一。
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民宿集聚区,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卧云铺村自然风景优美,但由于交通闭塞,农业效益低。从2015年开始,当地把包括卧云铺村在内的沿线五村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规划打造了“一线五村”景区,将部分闲置石头房改造成特色民宿。“截至今年8月,已累计有约16万人次来我们这里旅游,旅游总收入超过5000万元。”茶业口镇副镇长邢丽燕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在山东,像卧云铺村这样吃“生态饭”的村子还有很多。山东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4年新改建“四好农村路”6.1万公里,改造农村危房17.2万户,农村改厕700.4万户、累计完成1090万户,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00个。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了农业质量效益,鼓起了农民口袋。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53元,同比增长5.5%,比2015年增长45.0%,快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速6.4个百分点。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基本消除,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提高到70%以上。
“希望的田野”谁来耕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打造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生力军
“再过一段时间,这3000亩间作的玉米和花生,将迎来一个好收成。”9月8日,临邑县德平镇,富民家庭农场理事长魏德东在农田里察看作物长势。不仅流转土地开展规模经营,魏德东还为周边种粮大户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目前托管了6000亩地,一亩地两季能实现节本增效300元以上。”
土地流转、托管服务、联耕联种……沃野之上,围绕“谁来种粮、怎么种粮”的时代之问,山东大力加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服务组织、专业大户“五支力量”建设,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全省粮食丰产丰收提供了重要保障。
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707家;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达到9.48万家,农民合作社23.59万家。
“新型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卜祥联介绍,截至2020年底,全省土地流转面积4128.9万亩,流转率达到44.7%,成方连片有利于节约成本、增产增收。
为进一步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2018年6月山东出台《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从财政、金融、保险等8个方面明确支持措施,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完善的配套体系。
围绕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在全国首创土地托管服务,2020年开展土地托管服务2900万亩,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5880万亩次。这一做法已在全国推广,2020年被省委省政府总结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模式之一。
如山东供销社一样,山东众多农业服务组织聚焦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以服务规模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了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
以现代农业强省突破为目标,“十四五”期间,山东将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开展家庭农场培育、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不断提升各类主体生产经营水平,积极探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
转自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21/9/10/art_97564_430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