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
2021-09-19   
  德州市拥有“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中国粮油食品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城市名片,被命名为“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德州是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德州之“德”源于“德水”。德水为古黄河别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更河名曰“德水”,以为水德之瑞。汉置安德县,意在“以其德水安澜耳”。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安德”为“德州”。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侧,东经115°45′—117°36′、北纬36°24′25″—38°0′32″之间。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沧州市为邻;西以卫运河为界,与河北省衡水市毗连;西南与聊城市接壤;南隔黄河与济南市相望;东临滨州市。距首都北京320公里。境内东西宽200公里,南北长175公里,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7.55%。德州地处京沪、德石铁路交汇点,京沪(福)高速公路、青(岛)银(川)高速公路、德(州)石(家庄)高速公路和京杭运河穿越辖区,104、308、205国道本区过境,京沪高速铁路、德(州)烟(台)铁路以及德(州)商(丘)、德(州)滨(州)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区位交通优势突出。2006年德州被确定为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德州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境内曾有两次黄河大迁徙,上千次决口,造就了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由于泛道与流速所致,加之风力堆积之因素,形成了平原之中起伏不平,岗、坡、洼相间分布等特点。全市地貌多象,大体可分三类:一是高地类,由河流、河床沉积而成,占土地总面积的34.3%;二是坡地类,由黄泛漫流沉积而成,占总土地面积的52.1%;三是洼地类,占13.6%。

  全市跨省大河主要有黄河、卫运河、漳卫新河;跨市的骨干排涝河道有:徒骇河、德惠新河和马颊河。以上河流除黄河外,均系海河流域南系。除上述跨省、市大河外,市内有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较大支流两条:一是新赵牛河,位于禹城南部,齐河西部,属徒骇河流域;二是六五河,位于陈公堤两侧,属漳卫新河流域。300—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2条,其中徒骇河流域的有苇河、四新河、管氏河、老赵牛河和邓金河,全部位于徒骇河之南;马颊河流域的有笃马河、宋家河、宁津河、跃进河;德惠新河流域的禹临河、临商河、跃进河。除以上主要支流外,还有流域面积100—300平方公里的支流53条,30—100平方公里的114条,基本形成了干支相通,流域相连,能排能调的河流水利系统。但因近年来黄河水源短缺,而境内河流均属雨源型河流,其水量与上游地区及本市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雨季雨量剧增,水位上涨,出现洪峰,甚至漫延成灾,但到枯水期,多数河道先后断流、干枯。

  德州市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少雪多干燥,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光照资源丰富。日照时数长,光照强度大,且多集中在作物生长发育的前中期,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的进行,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592小时,日照率为60%,太阳总辐射量为124.8千卡/平方厘米,均处全国、全省的较高值区。在时间分配上,尤以5、6月份最高,月光照时数280小时,日均9小时,光辐射量可达15千卡/平方厘米。全市年平均气温12.9℃。极端最高气温43.4℃(1955年7月23日德城区),极端最低气温-27℃(1958年1月15日德城区)。全市平均无霜期长达208天,一般为3月29日到10月24日,各县之间相差较大,武城县最长为225天,东西相差近月余。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547.5毫米,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降水量的时间分配以7月最多,全市平均降水量190毫米,1月最少只有3.5毫米。按季节分,春季占有12.8%,夏季高达67.7%,秋季占16.9%,冬季只占2.6%,且有明显的“春季雨少多干旱,秋季雨少多晴天,夏季雨多常有涝,冬季少雪多干燥”的季节分配特点。
 

 

“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德州

攻坚克难强担当,苦干实干开新局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体会议精神,省政府新闻办策划组织“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系统介绍全省各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历程中取得的成就,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11月5日,德州专场围绕“攻坚克难强担当,苦干实干开新局——奋力开创德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主题介绍了有关情况。

  “‘十三五’期间,德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各项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为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介绍,德州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79亿元,由2015年的全省第11位提升到第9位;市场主体达到47.6万户,比2015年增长65.8%。今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7%,增幅均居全省上游。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实现新提升。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十三五”期间,累计关停、整顿“散乱污”企业近8000家,实施重点技改项目550个,完成投资83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年均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新增上市企业7家,总数达到10家。成功创建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月27日,中国第一辆冬奥会雪蜡车正式交付使用,实现了“国内首创、世界领先、完全国产”,主要研发承制单位就是德州泰山体育产业集团。

  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构建社会大救助体系,整合15个职能部门42项救助政策和资金,搭建统一的数字信息平台,对易返贫致贫人员动态监测、及时救助,这一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产量常年稳定在150亿斤以上,成为全国5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累计引进京津冀项目591个。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18个重大事项、135个投资过亿元重大工程。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与东盟地区有进出口实绩企业459家。先后承担32项国家级、98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成功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2020年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改善49.5%,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2015年改善39.1%,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15年提升25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

  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十三五”时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1%、8.6%。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7%以内。新建改建幼儿园367所、新增学位10.9万个,56人以上大班额动态清零。建立全省首个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医疗机构床位数增长26.5%。

  “作为全省唯一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我们将按照京津冀产业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一区四基地’的功能定位,全力打造山东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田卫东表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决落实省委“六个一”的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的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的重点任务,扬优势、补短板,抓机遇、开新局。大力倡树“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强担当,苦干实干开新局,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德州贡献。

  德州将把先进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加快建设中国食品名市、体育名城、区域性现代物流节点城市。突出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围绕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面向大院大所的中试基地。实施“三年10万大学生兴德”计划,建设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发挥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优势,打造面向京津冀鲁的职业教育集聚区。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围绕打造服务京津冀的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德州游”“德州造”“德州味”“德州宴”,让人流物流信息流由“流动”变成“留下”。

  德州将发挥农业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围绕统筹推进“五个振兴”,突出办好三件大事:抓好“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在粮食绿色高产高质高效上实现突破;抓好中国食品名市建设,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上实现突破;抓好强镇固基,在推进城乡融合上实现突破。

  德州将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改革工程,叫响“德办好”政务服务品牌。加强与南宁合作,建设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重要支点城市。德州将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探索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有效途径,让农民有更多机会增收致富。以“构建困难群体全生命周期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为目标,建设大救助体系升级版。

  在会场外,德州市设置了“德州味”展厅和“非遗”展厅,德州扒鸡、乐陵小枣、夏津椹果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和德州黑陶、金丝彩贴、陶瓷印章等“非遗”展品展示精彩亮相,引起各大媒体广泛关注。(记者 张海峰 张双双 贺莹莹)

转自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21/11/6/art_97564_51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