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使命

——从“小战士”到“通信兵”的张向荣
冉俊2025-08-25来源:中国邮政报

  翻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邮政分公司离休干部张向荣的自传,纸页已然泛黄,指尖轻触,仿佛能触碰到历史尘封的脉动。里面的文字不仅承载着个体生命的轨迹,也成为一段历史的记忆。

  1930年10月,张向荣出生在江苏涟水。1937年,由于家中陡遭变故,她被姨母抚养。姨母从事革命工作,在家中那盏煤油灯摇曳的光影下,张向荣目睹姨母伏案疾书,在一页页纸上传递着生死攸关的消息。姨母的坚毅与缄默,在张向荣幼小心灵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1945年1月,张向荣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她当时坚定承诺:“不怕一切困难,保证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这誓言铿锵作响,字字如同战鼓擂动。她有时为姨母传递信件,有时在门外机警地放哨,还发动学生、组织儿童团。一个深沉的雨夜,她裹紧单薄衣衫,踏着泥泞小路送信。她小心地避开巡逻的灯火,将暗夜中一颗“希望火种”顺利送达。

  张向荣刚踏入中学,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宣传慰问团,随部队投入宣传慰问工作,并协助转移伤员。战火纷飞之中,一位伤员艰难摸索出染血的家书,托付给她:“姑娘,帮我——捎个信……”后来,这封无法投递的血书,成了张向荣心上难以愈合的创口。1947年1月,张向荣被调到华东卫生部总医院做医务工作,她工作积极热心,得到伤员们的称赞。

  待硝烟散尽,1954年9月,张向荣进入邮电局工作,成为一名“通信兵”。在绿色的柜台,当接过乡亲们手中满是思念与牵挂的信件时,她感到触摸到的不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一种使命的轮回。她代写家书时“沙沙”的笔声,仿佛不识字的老父亲对远方游子的絮语。每一封平安信的抵达,都是战火中破碎的“联系”在和平年代最温柔的“缝合”。

  80年沧桑巨变。如今,包裹在智能分拣机上如星河奔流,邮车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疾驰而过。张向荣轻抚光洁的邮包,目光却仿佛穿透了时空的隧道:“当年血染的书信,不过求个平安……如今这四通八达,多好!”

  从雨夜泥泞中传递情报,到柜台前收寄家书;从手摇电话的嘶嘶低鸣,到光纤网络的信息洪流;从靠脚板丈量山河的乡邮员,到无人机穿云跨海、冷链精准直达的智慧物流……技术天翻地覆,改变的是信息承载的形式与邮件送达的速度,不变的是“绿色信使”的永恒守护,连接人心,传递所托,邮政人的使命从未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