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光帮留守老人干活。
在黑龙江省密山市当壁镇的边境线上,投递员刘春光用了近20年,走出了一条连接边疆军民的“春光邮路”。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刘春光就像邮路上的晨光,把这里的沃土染得温热。边防战士的热情拥抱、留守老人的亲切呼唤,成为他宝贵的“勋章”。
身高1米94的刘春光,被当地的老百姓和边防官兵亲切地称为“大个儿”,他笔挺的站姿总是透着一股子“兵味”。 2006年,他进入当壁镇邮政支局,成为一名投递员。从此,边防战士和8510农场第二管理区的1300多户居民,就成了他心头的牵挂。
从自行车、摩托车到汽车投递,从等客上门到主动揽收,说起这些年邮政服务的巨变,“大个儿”滔滔不绝。如今,快递包裹进村更快了,村民生活也更加方便。“大个儿”不但把信件、包裹准确无误地送到边防官兵和村民手里,还当起了“采购员”,经常为不方便出门的老人购买、捎带药品和日用品、种子等,成为边境地区军民与外界沟通的重要纽带,“退伍不褪色”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刘春光每天往返一趟邮路要80多公里,夏天一身汗水、冬天一身冰霜,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但无论环境如何恶劣,确保邮件安全、及时送达都是他心中“铁的纪律”。在“北大荒精神”的发祥地,刘春光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融入为军民的服务中。
每年退伍季,都是刘春光在军营最忙碌也最不舍的时刻,他总是耐心地指导战士们打包行李、办理邮寄。一位战士动情地说:“‘大个儿’这些年送来的每一封信、每一个包裹,都是我们训练生活中最温暖的期待。”
对边防战士来说,刘春光是“不穿军装的编外补给站长”。自服务边防部队以来,他为官兵邮寄信件上万封、投递包裹10万余件,为战士往老家邮寄“立功喜报”百余件,日常帮忙代购的生活用品不计其数。
有一年春节前夕,连续降雪导致道路封闭,车辆无法通行,刘春光毅然扛起10多公斤重的邮包,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3公里路,把一位小战士的父母从老家寄来的煎饼和大枣送到部队,让小战士感动得抱着他连声道谢。今年,刘春光收到一封某部官兵写的感谢信。部队指导员说:“‘大个儿’每次来送邮件,都和我们唠会儿家常,每逢佳节还主动询问我们是否需要给亲人邮寄物品。在官兵不能随时外出的情况下,他还主动帮我们代购生活用品,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大雪天,都第一时间给我们送来,就像哥哥一样对我们嘘寒问暖,用东北人那股子豪爽热情温暖着我们。”
“这些年变化很大,但是我一门心思为大家服务的想法一直没变。”刘春光是这样说的,也用行动践行着这份承诺。这些年,镇里的年轻人很多进城工作,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刘春光给自己定了一条“纪律”:每次给留守老人送完包裹和报纸,必须进门察民情。镇里每位留守老人的住址、常用药、子女电话等,他都按序号依次记在一个写着“民情簿”的本子上。当地老百姓都说:“他对我们每家每户都知根知底,是我们这儿的‘活地图’。”
80多岁的留守老人赵芳英的儿女不在当地,刘春光隔三岔五就去老人家“查查岗”,帮着扫院子、浇菜园子。秋季开始晒辣椒、储存秋菜时,他一送完邮件就过来看看,帮老人干活。赵奶奶见人就夸“‘大个儿’态度好,心性好”,还亲切地称他为“邮政的干儿子”。
“‘大个儿’不是来送包裹,他是来‘查岗’的。多亏他三天两头来看我,比我亲闺女都亲。”独居老人周大娘拍着胳膊说。今年春耕期间,周大娘的胳膊骨折,儿女都在外地不能立马赶回来。正赶上“大个儿”来送邮件,他开着自家的车带老人到50多公里外的医院治疗。后续,刘春光又主动承担起接送老人换药、复查的重任。
在当壁镇,邮政的绿色早已不仅仅是职业的象征,更是亲人之间情感的桥梁和纽带。这位北国边疆的“大个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