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4-04-01
2024-04-02   

山东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抢抓战略机遇、靶向攻坚突破,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强势开局,在稳增长、促发展、保安全中彰显了大省担当,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较好完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国民经济快速恢复,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068.7亿元、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1%;城镇新增就业124.5万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一是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1%。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87万亩、改造提升257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131.1亿斤,创历史新高;建成临沂、滨州区域性粮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蔬菜及食用菌产量突破9000万吨。二是工业运行稳中向好。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2023突破提升年”行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行业增长面达到80.5%;工业用电量增长4.2%。三是服务业加快回升。出台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设立4亿元引导资金,实施现代服务业项目630个,新认定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5个、服务业创新中心22个,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3.8%。

  (二)有效需求深度挖潜,内循环主导作用明显增强。一是项目投资加力提速。坚持“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组织春秋两季重点项目现场推进会,开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集中推进15000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8万亿元、超出年度计划投资2400亿元,拉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2%。强化投资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全年投产项目3922个、新增产值5383亿元。争取专项债券3330亿元、支持2600个项目建设。加快实施920个“七网”年度项目,完成投资5109.8亿元。高标准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济郑、莱荣高铁通车运营,建成济南至潍坊、明村至董家口等高速公路和烟台机场二期、临沂机场改扩建工程,全省高铁、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分别达到2810公里和8433公里;加快建设省级水网先导区,老岚水库主体工程完工,小清河全线具备通航条件,京杭运河济宁以南段基本达到二级航道标准。二是市场消费加快复苏。实施“山东消费提振年”,接续推出商贸、文旅、住房“三个十条”以及提振扩大消费40条、旅游住宿业高质量发展20条等系列政策,累计发放消费券9.2亿元、拉动消费17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7%。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强势反弹,限额以上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31.5%和33.1%。强化大宗消费支撑作用,出台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三年行动计划、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76.6%,全省新建商品房网签成交面积1.25亿平方米。三是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出台外贸外资稳规模优结构若干措施,加大“鲁贸贷”、出口信保、“齐鲁进口贷”等惠企政策支持力度,外贸进出口增长1.7%。持续优化贸易结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7%、其中“新三样”出口大幅增长47.3%。新增海运外贸航线27条、总数达到245条,中欧班列开行2566列、同比增长24.7%。累计签约重大外资项目272个、合同外资101.7亿美元。

  (三)经济结构提档升级,新动能新优势加速积聚。一是传统动能优化提升。制定全省石化规划布局总体方案,谋划7个重大石化项目,齐鲁石化鲁油鲁炼取得实质进展;加快推进沿海钢铁基地建设,日钢产能承接一期项目投产,永锋钢铁临港二期项目开工建设。调整优化轮胎、铸造项目管理政策,“一业一策”实施“两高”企业能效改造提升,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占比超过32%,提前完成“十四五”任务目标;出台煤电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实施大型煤电机组“三改联动”1774.5万千瓦。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508个,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4%。二是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1.1%,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57.1%。集中要素资源支持7个国家级、2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1.35%。累计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5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0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三是数字赋能成效明显。深入实施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新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3个,获批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产业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居全国前列。累计开通5G基站20.2万个,新增数据中心标准机架7万个、总量达到35万个,全省千兆用户达到1176万户,数字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四是新能源提速发展。加快推进“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建成投运首批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渤中B2、半岛南U1一期等海上风电项目,1000万千瓦项目纳入国家第三批大型风光基地;250万千瓦海阳核电二期工程全面开工,石岛湾扩建一期项目获得国家核准,核电在运和核准在建装机规模达到1180万千瓦。全年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934.9万千瓦、总规模达到9395.8万千瓦;新型储能并网装机达到398.3万千瓦,居全国首位。

  (四)重大战略叠加发力,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更加彰显。一是黄河战略纵深实施。出台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加快创建黄河口、长岛国家公园,累计实施生态补水2.82亿立方米。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84.3%、同比改善1.3个百分点。设立100亿元黄河流域发展产业投资基金,230个年度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二是乡村振兴扎实推进。高规格召开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安排省级以上乡村振兴战略资金763亿元,高水平建设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累计获批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8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196家、是全国唯一过万家的省份。启动创建和美乡村2000个,新改建“四好农村路”8406公里。三是海洋强省持续加力。59个重大涉海项目完成投资261亿元,海水淡化工程日产规模71.3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出台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9.7亿吨、居全国首位。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5.6%、同比改善10.2个百分点。四是区域融合发展提速。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落地,实施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行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和4个省级新区等新增长极加快壮大。出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开展10个县城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53%。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取得新进展。

  (五)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内生动力活力有效释放。一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出台支持崂山实验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新获批建设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21家。印发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10个、重大产业攻关项目5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0家、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2万家。加快构建“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吸引集聚青年人才超85万人。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56万件。二是市场化改革协同发力。出台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若干措施,实施公共资源交易十个突破行动,开展行政处罚决定和信用信息修复“两书同达”,信用修复数量提高40%。制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引领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山钢集团与宝武集团联合重组事项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出台碳金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创新实施数字金融惠企行动,新增上市公司25家;举办“创投基金齐鲁行”活动,吸引落地创投基金656.7亿元。出台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全面推行“承诺制+标准地”改革,完成36家开发区调区扩区、新增面积238平方公里。成功纳入全国首批碳排放双控先行探索地区。三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高效办成一件事”大力提升行政效能若干措施,建立省领导同志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制定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推行直接取消和告知承诺事项1098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由73项压减到46项。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措施,企业诉求解决、惠企政策落实、公平市场竞争等十大机制扎实落地。

  (六)民生保障持续增强,发展底板更加夯实巩固。滚动实施20项重点民生实事,财政民生支出占比79.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制定稳定和扩大就业20条措施,新增城乡公益性岗位61.9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2.1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76所,创建省级特色高中41所,支持省属高校重点打造10个一流学科。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加快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新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6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3.3万张、家庭养老床位2.4万张。推动社保扩面提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990万人和9654.7万人,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去年分别提高5%和6.7%。完成棚户区改造9.3万套、老旧小区改造72.51万套,“保交楼”年度任务超额完成。强化迎峰度夏、度冬能源电力供应,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达到1800万吨。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4.9%和10.1%。国防动员、消防救援、档案史志、地震气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共山东省委创新谋划、积极作为的结果;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狠抓落实、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结果。省委、省政府突出高点站位、谋深谋远,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着眼“国之大者”,系统谋划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的突破路径和关键抓手,纵深实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与黄河战略、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等重大战略叠加赋能,以壮大实体经济夯实强省建设支撑,既保持了发展思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强化了战略举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山东落地生根。突出勇挑大梁、服务全局,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准把握经济复苏规律和调节调控节奏,因时应势谋良策、出实招,大抓工业经济、提振扩大消费、强化投资拉动,统筹抓好风险防范化解,各项举措及时、果断、坚决,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回升向好,进一步延续并巩固了近年来好于全国的良好态势,在疫后经济恢复进程中掌握了主动、彰显了担当,有力稳定了社会预期、提振了发展信心。突出绿色低碳、示范先行,以优化调整重大生产力布局破解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一业一策”推动石化、钢铁等主导产业集约集聚、提档升级,提速发展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新三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迈上快车道,产业升级与能源变革协同互促的良性格局加快形成,新动能、新优势、新的增长点支撑强劲。突出改革赋能、开放引领,以“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提升行政效能,更大力度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要素市场化配置、开发区扩区调区、能耗煤耗保障等重点改革举措集成发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等重大活动撬动效应显著,一批领军型企业、引擎性项目、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影响力持续放大,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赢得更大主动。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以强烈的政治担当抓细抓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汇聚力量,团结带领全省上下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在落实重大战略、推进重大项目、服务重点企业中比奉献、比担当,营造了干事创业、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凝聚起推进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外部环境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我省经济运行面临的阶段性困难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交织,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繁重。一是经济恢复还不够协调均衡,市场需求复苏弱于生产供给,产业间、区域间、企业间分化问题比较突出,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预期信心不稳,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仍面临不少困难。二是新型工业化步伐还不够快,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偏高,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带动力偏弱;低碳化转型任务艰巨,高碳行业减排压力较大。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领域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四是社会民生供给需进一步提升优化,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对于上述问题和不足,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4年是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

  特别要认识到,我省发展利好因素加速集聚,动力活力蓄势迸发。一是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将有力激发各级克难攻坚的昂扬斗志,汇聚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氛围浓厚、步伐坚实。二是我国仍是全球增长的最大引擎,“一带一路”开启新的黄金十年,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空间广阔,为经济增长提供新支撑新动力。三是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持续强化跨周期、逆周期调节,稳增长各项政策集成供给,增发特别国债、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叠加发力,宏观环境总体宽松。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7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速建设,11条标志性产业链竞争力明显提升,新质生产力快速壮大,制造业大省优势将更加凸显。特别是,已投产、拟投产项目和新增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企业,将对经济增长形成新的增量拉动。五是全省能源结构深度优化调整,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2025年前将有3000万千瓦左右的新能源项目陆续建成,将进一步优化能源供给,形成现代化新能源装备集群,并吸引集聚一批高端绿电企业和项目落地,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六是重大项目支撑有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签约项目将集中落地实施,2000个省级重点项目平均单体投资22.5亿元、较上年增长24%,项目投资接续有力、后劲充足。总的看,我省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综上分析,做好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推进“三个十大”行动,稳扎稳打、踏踏实实,着力塑造“十个新优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一)关于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与国家预期目标相衔接,安排适当积极,既充分体现经济大省服务全国大局的责任担当,又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与“十四五”规划目标和潜在增长率相衔接,既是可行的,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留出一定空间。

  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左右。加力提速工业经济,优化调整石化、钢铁等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扎实推进,新投产项目、新增规上工业企业等优质增量支撑强劲。

  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一方面,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企业效益不断改善,将对税源形成较好支撑。另一方面,受房地产市场影响,土地出让收入、房地产相关税收减收压力仍然较大,加之减税降费等因素,财政增收仍面临不少困难。

  4.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2024年项目谋划储备总体较好,2000个省级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增长,新增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将为稳投资提供有力支撑。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国家和省市仍将出台更加积极的促消费政策,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升级类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文化旅游、住宿餐饮等接触性消费将延续回暖势头,但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完全恢复仍需要一个过程。

  6. 外贸外资促稳提质。随着我省对“一带一路”、RCEP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加大,对外贸易布局和结构持续优化,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重大经贸活动签约储备的重点外资项目加快落地,外贸外资有望保持稳定。

  (二)关于创新驱动

  7.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左右。围绕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教强省,加大力度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引导各类创新主体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为抢占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

  8. “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1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速发展,新动能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作用将更加凸显。

  9.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5%左右。紧扣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大力实施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加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数字产业培育力度,打造“中国算谷”、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超高清视频产业基地等数字产业优势集群。

  (三)关于绿色低碳

  10. 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1500万千瓦左右。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速建设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胶东半岛核电等“五大清洁能源基地”,持续加大“绿电”供给、优化能源结构,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

  11. 新型储能规模达到500万千瓦以上。统筹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和消纳利用,加快实施一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巩固扩大我省新型储能在全国的优势。

  12. 全面完成节能减排降碳和环境质量改善约束性指标;其中,能耗强度指标按国家激励性指标安排。

  (四)关于民生福祉

  13. 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大重点就业群体、“零就业”家庭支持和帮扶力度,坚决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

  14.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全面落实国家稳物价各项部署,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持供需平衡,抓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15.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左右,其中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5%以上和6.5%以上。突出促进共同富裕导向,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计划,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6. 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享发展。

  (五)关于安全保障

  17.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地方储备粮规模保持在120亿斤以上。

  18. 煤炭产量稳定在8500万吨左右,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保持在1800万吨以上,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230亿立方米。

  19. 政府综合债务率和金融机构不良率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突出抓好地方融资平台、政府债务等重大风险排查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三、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依托庞大市场空间和规模体量优势,培育新需求,畅通内循环,塑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一)突出强化有效投资支撑。充分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聚焦“为什么投、往哪投、谁来投、怎么投”,全面优化项目谋划储备、内招外引、对上争取、服务保障投资管理格局,系统完善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全链条闭环推进机制,以项目提速扩大需求、稳定运行。一是抓牢重点项目谋划推进。(1)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性资金,紧盯国债资金,围绕重点投向和领域,集中谋划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全力对上衔接,争取更多纳入国家支持范围;完善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库,对投资效益高、条件成熟、前期工作充分的项目优先推荐,提高项目竞争力;紧扣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储备一批优质项目特别是延链补链强链的重大产业项目,确保项目成熟度高、可行性强,最大限度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2)加快推进2000个省级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万亿元;强化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梯次谋划储备,分级分类实施,凝聚推进合力。把年度拟投产项目尤其是产业项目牢牢抓在手上,台账管理、跟踪推进,形成更多优质增量。(3)做好一季度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各项手续办理,组织集中开工活动,确保开年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为“开门稳”“开门红”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力争完成投资3250亿元。(1)铁路,提速雄商、津潍、潍宿等7条高铁建设,新开工龙烟铁路改造等普速铁路及专用线项目,建成潍烟高铁,铁路通车里程超过8000公里,其中高铁突破3000公里。(2)高速公路,抓好泰安至东平、邹城至济宁等34个在建项目,新开工临沂至徐州等项目,建成通车济南绕城二环线北环段、临淄至临沂等项目,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600公里。(3)机场,加快建设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枣庄机场,推进新建聊城机场、迁建威海机场和潍坊机场前期工作。(4)轨道交通,全面推进济南、青岛18个项目建设,建成通车青岛6号线一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440公里。(5)内河航运,建成京杭运河主航道枣庄段整治工程,加快推进新万福河二期、京杭运河湖西航道上级湖段、济宁港韩庄码头等重点项目,完善瓦日铁路与京杭运河山东段的铁水联运通道,构建“一纵两横、三干多支”的内河航运网。水利方面:加快建设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力争完成投资700亿元。抓好青岛官路、临沂双堠等大型水库建设,力争开工威海长会口水库,推进125座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实施沂河、徒骇河等11条骨干河道防洪提升,加快黄山水利枢纽、东平湖综合治理、沂沭河雨洪资源利用东调工程前期工作,积极配合国家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能源方面:全力创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加快建设“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力争完成能源领域投资2000亿元左右。(1)核电,加快海阳二期项目建设,推动石岛湾扩建一期工程等项目开工,招远核电一期尽快获得国家核准。(2)风光,加快渤中、半岛北、半岛南三大片区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推动纳入国家第三批大型风光基地项目建成投运,有序推进鲁北、鲁西南基地项目和集中式陆上风电项目开工建设。(3)储能,加快建设潍坊、泰安二期等抽水蓄能,开工中能建泰安压缩空气储能、中广核党家电化学储能等项目。(4)煤电,全面推进大型超超临界煤电机组建设,实施济南热电长清、黄河三角洲热电联产项目,建成国能博兴等项目200万千瓦左右。三是强化项目投资服务保障。(1)全面落实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完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的“三清单一平台”,集中推介一批投资回报机制明确、收益水平高的重点项目,拓宽民间投资融资渠道。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2)全面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修订完善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分级分类做好用地指标保障;强化能耗煤耗保障,对“两高”项目腾出的碳排放指标进行收储调剂,省级收储指标优先保障重大项目落地。

  (二)深度激发消费需求潜能。坚持扩规模与提质量并举,聚焦重点领域分类施策,强化促消费政策供给,以更大力度拓展消费市场空间。一是切实稳住大宗消费。(1)加力实施新能源汽车下乡三年行动计划,统筹用好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消费券、分时电价等政策,全年举办促消费活动60场以上,充电基础设施达到70万台以上,推动新能源乘用车、微卡、轻卡、皮卡等适销车型下乡;完善报废机动车回收利用体系,活跃二手车市场。(2)坚持“一城一策”,全面落实“认房不认贷”“差别化住房信贷”等政策,探索现房销售试点,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加快推行“带押过户”促进二手房交易,稳定住房消费及房地产上下游关联行业,带动家装家居、智能家电消费。坚持以需定建,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8000套,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间),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二是促进消费提质升级。(1)实施文旅消费全面提升计划,用好100亿元旅游发展基金,高水平打造精品旅游示范带和文旅融合集聚区,加快推进“景区焕新”“乐宿山东”工程,新增4A级以上景区不少于10家,全省星级旅游饭店达到500家;将影视研学、剧本体验、体育赛事融入旅游场景,谋划推出一批文博游、研学游、民俗游等精品旅游产品,培育一批“网红”打卡地;持续放大旅游发展大会、国际孔子文化节、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效应,擦亮打响“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2)加大力度培育信息消费,促进智能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等电子产品消费,培育开发一批动漫、电竞、云展览、云直播等数字化体验产品,大力发展流量经济,以壮大数字消费为突破口引领消费升级。(3)完善提升电商平台,分类支持大宗商品线上交易、直播电商、社区电商发展,培育一批电商供应链基地,持续提升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占比。促进大型实体零售企业向场景化、体验式消费业态转型,支持办公楼宇、住宅小区、商业街区、旅游景区布局建设智慧超市、无人商店、智慧书店、智慧餐厅等,拓展无接触式消费体验,促进线上线下销售深度融合。开展“放心消费在山东”创建活动,推行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三是开拓城乡消费市场。(1)高起点实施城市商圈跃升行动,针对性谋划推进一批数字街区、高品质美食街区、消费体验中心、创意时尚中心等重点项目,打造一批富有地方文化底蕴和齐鲁特色的标志性商圈。(2)加快完善县域商业网络,推动县(市、区)集中建设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快递供配中心、乡镇商贸中心,支持农产品产地就近建设集散中心和冷链物流仓储中心,与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等业态紧密结合,一体打造农文旅商融合、展现乡风乡情特色的高质量乡村商业设施体系,深度挖掘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三)增加优质民生服务供给。把扩大内需与保障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一是全力拓展就业增收渠道。(1)出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组织各类招聘活动1万场以上,实施“创业齐鲁”、十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社区微业”行动计划,新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10万个;以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为重点,全面推广以工代赈,促进重点项目用工和群众就近务工。(2)发布工资指导线,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鼓励企业对技术工人实行岗位分红、股权激励。深化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提升教育医疗服务能力。(1)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确保教育强镇筑基试点乡镇全覆盖,乡村中小学强校扩优覆盖率达到60%,遴选认定特色高中40所以上;深化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加快建设100所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强化教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突出抓好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推动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实现突破,全力推进空天信息大学筹建,抓好康复大学建校招生。加快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新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2)实施医疗服务能力攀登计划,全力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国家医学中心获批落地,加快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6家特色中医院建设;深化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病房设施条件,对部分病房进行改造提升,满足个性化需求;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深化疾控机构改革试点,争创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三是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1)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5万户;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培育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等新业态,新增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30家。(2)高水平建设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合理扩增公办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将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省一类及以上优质园占比稳定在60%以上。四是加快促进文化体育发展。(1)持续深化文化“两创”,加快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突出抓好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文化新地标;持续推动“山东手造”进高速服务区、进景区、进商超、进酒店、进书店、进影院,培育特色产业集群。(2)深化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小戏小剧创演,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办好第13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广山东农家书屋智能管理平台,打造一批城市艺术综合体、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空间。(3)大力发展赛事经济,积极申办国际高水平体育赛事,创办地区特色品牌赛事,争创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支持体育公园、城市步道建设。

  (四)拓展区域融合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城乡区域协调均衡的比较优势,紧扣塑强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深度挖掘释放区域协同联动、一体化发展蕴含的巨大需求潜力。一是持续优化区域发展格局。(1)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为统领,以同城化发展为主线,制定实施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出台国土空间、交通等领域专项方案,推动济滨高铁、董家口至瓦日铁路联络线、供热一体化等都市圈标志性项目建设,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引领力。(2)推动三大经济圈错位互补发展,积极对接京津冀、中原城市群,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促进沂蒙革命老区、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3)加力推进青岛西海岸新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实施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全面落实支持省级新区的系列政策,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二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1)出台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支持10个国家级、10个省级县城城镇化试点建设。对城镇化率低于60%的设区市,“一市一策”制定提升方案,推动全域城镇化协调发展。(2)开展城市更新攻坚行动,推进160个老旧片区综合更新项目,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56万户;加快完善市政公用设施网,系统治理交通拥堵、停车难、排水不畅等“城市病”,结合城市建设、旧城改造、道路新(改、扩)建,在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建设综合管廊,更新改造老化燃气管道600公里。三是着力强化县域发展支撑。加快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分类推进经济强县领跑、特色强县示范、百县图强、薄弱县跨越和特殊类型县振兴“五项计划”,择优开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精准培育100个卫星镇、特色专业镇、县域次中心镇,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动力。

  ——坚定不移壮大实体经济,放大三次产业协调均衡的比较优势,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催生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统筹调配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一是加力提升创新平台能级。(1)以更大力度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增强崂山实验室、国家量子实验室济南基地等重大平台策源和辐射能力,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省实验室,加快推进重点实验室重组,构建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实验室体系。(2)加快推动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紧盯工业母机、集成电路、前沿材料、空天信息等重点领域,积极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3)研究针对性支持政策,吸引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跨国公司在鲁设立研发机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450家左右。二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全面落实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组织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深度参与国家重点产业链建设,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2)加快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持续优化科技金融生态,一体化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评价和运用转化。三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新培育认定省企业技术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各100家左右。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万家。(2)完善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机制,全面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科创融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支持力度,优化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等保险补偿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四是加大创新人才引育力度。(1)优化“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高标准推进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创建工作,实施顶尖人才集聚、海外英才集聚、青年人才集聚、卓越工程师培育4个专项行动,深化实施泰山、齐鲁人才工程,提升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平台的人才引育精准性、有效性。(2)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科技奖励、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国家试点,探索赋予国家和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人才管理更大自主权;创新高校与地方互促融合发展机制,建立激励高校院所人才引进、毕业生留鲁就业、校友回鲁创业的政策体系。

  (二)培优育强工业经济。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纵深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一是提升传统优势产业。(1)聚焦冶金、化工、轻工、建材、机械、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逐个研究制定改造提升方案,促进产业提档升级。(2)紧盯7个重大石化规划项目,全力对上争取,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确保齐鲁石化鲁油鲁炼项目开工建设,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一期建成投产;开工建设永锋钢焦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山钢宝武日照精品钢基地二期,做强日—临沿海先进钢铁制造基地和莱—泰内陆精品钢基地。二是提速发展新兴产业。(1)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精准谋划招引一批补链强链重大项目,沿链聚合、汇链成群,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个左右先进制造业集群。(2)坚持以重大产业技术突破为牵引,提速布局新产业、新赛道,对成熟度高、成长性好、产品竞争力强的重大技术产业化项目,统筹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和重大技术攻关专项资金、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重点扶持,迅速壮大规模,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1)深入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计划,瞄准科技和产业发展最前沿,细分领域制定培育方案,重点打造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2)出台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东方航天港、卫星星座、国际枢纽机场等标志性工程,聚力打造10个左右航空航天产业园区,推动火箭卫星、航空制造、北斗导航等协同发展。(3)出台引导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支持山东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见,针对性引进一批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机构,举办产业资本对接活动,大力拓展未来产业项目市场化融资渠道。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落实支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培育壮大服务经济,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是以优质载体为支撑壮大服务业规模。(1)建立完善重点服务业企业培育库,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培育20个左右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支持180家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大研发创新、招才引智等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二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优化服务业结构。(1)实施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行动,研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政策,统筹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创意设计、现代金融、商务会展、人力资源等行业发展。(2)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扎实开展两业融合试点,搭建工业设计、信息咨询、检验检测等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共享制造、柔性制造、楼宇制造。(3)加力推进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转型升级,建立完善干线运输、仓储配送、专业物流、冷链物流、多式联运、网络货运等多业态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能力,建设23个综合货运枢纽和13个集疏运项目,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新业态。三是以重点项目为依托夯实服务业发展后劲。突出抓好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对章丘明水古城、齐河博物馆群等带动性强的新建成项目,强化后续跟踪服务,发挥好示范效应;加快储备项目前期工作,再筛选增补一批优质项目,确保动态接续。

  (四)全力打造农业强省。出台实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更大成效。一是持续稳定粮食产能。(1)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支持开展区域性整建制“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亿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2)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好农作物、畜禽、水产等种质资源库,培育壮大一批种业企业。(3)编制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建好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提升耕地后备资源治理和利用水平。二是塑强农业领先优势。(1)聚焦设施农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深化一二三产融合,支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提振行动,培强100家领军企业,建设100家以上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出台实施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三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因村因地制宜,抓村连片、示范带动,启动创建省级示范片区70个左右。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稳定在3500家,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达到1100家以上。深化“万村共富”计划,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五)聚力突破数字经济。以数字变革引领全方位转型,努力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一是培育壮大数字产业。深入实施集成电路强芯、高端软件铸魂、先进计算固链等“十大工程”,加快实施100个省级数字产业重点项目,布局建设一批先进计算、虚拟现实等数字产业集聚区,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9.5%左右。提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推动形成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二是强化数字赋能。(1)实施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逐个领域落实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形成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和示范性成果。(2)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开展数字技术集成应用创新,针对性引育优质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加快建设国家中小企业转型促进中心,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字化车间。(3)高标准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深化7家国家级“双跨”平台应用,打造一批示范行业、示范园区、示范项目。三是夯实数字设施底座。(1)加快部署高性能智能计算中心,优化全省数据算力布局,积极争取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累计建成25个以上5A级省级新型数据中心,力争新创建2个以上国家级新型数据中心,推动全省数据中心在用标准机架数达到40万个。(2)深入实施“双千兆”网络系统工程,累计开通5G基站24万个以上,打造500个以上“双千兆”典型应用项目。

  ——全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主动适应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新形势新要求,发展壮大现代能源经济、低碳经济、海洋经济,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深化落实黄河战略。坚持沿黄一体、全域协同,突出抓好大保护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一是全力保障黄河安澜。认真落实黄河保护法,实施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推动“二级悬河”和下游滩区综合治理,提升黄河干流防洪能力;针对蓄滞洪区、河口地区、一级支流等沿黄重点区域,精准发力、科学治理,论证实施东平湖老湖区清淤疏浚工程,增大洪水南排流量。抓好黄河滩区迁建后续发展。二是全面贯彻“四水四定”。深入落实水资源“双控”制度,严控新增高耗水项目。加快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持续实施超采区综合整治。加强引黄监管,从严整治违规取用黄河水行为,严禁挖湖造景、围湖造田。三是加快建设生态廊道。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推动建成全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实施沂蒙山、莱州湾、大运河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二)加力打造海洋强省。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打造全国海洋经济引领区。一是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做强国家深海基因库、深海标本样品馆、深海大数据中心三大平台,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出台促进海洋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升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水平,培育壮大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等优势产业集群,全省海水淡化日产规模突破80万吨。二是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加快建设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矿石码头、烟台港LNG作业区防波堤等重大项目,建成龙口南山LNG接收站、裕龙石化等配套码头项目,推动铁路专用线“进港入园”、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加密国际海运航线,巩固港口吞吐量领先优势。三是建设人海和谐美丽海洋。编制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加快建设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打造千里海岸观光廊道,提升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保护修复水平。

  (三)有序推进降碳控碳。深入落实“双碳”战略,聚焦产业、能源重点领域,加大节能降碳力度,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一是先行先试探索碳排放双控路径。高标准推进碳排放双控先行探索试点任务,研究制定新上项目碳排放评价规定、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办法,支持具备条件的市县和园区率先探索,加快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管理、评价等制度体系。二是加快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1)落实“两高”行业、企业能效改造提升方案,年底前全面完成炼化、焦化、有色等13个行业企业改造任务。(2)聚焦化工、钢铁、电解铝、石化、水泥等高碳行业,“一业一策”制定落实碳减排方案,确保“十四五”期间5大行业合计减少碳排放量2150万吨、碳排放强度下降22.4%。三是持续深化能源结构调整。(1)实施煤电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推进抽凝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1500万千瓦以上,促进煤电行业提质增效。(2)着力提升非化石能源供应能力,加快壮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加快推动地热能开发利用,建设一批地热能示范项目;加强与外电送端省份对接协商,增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送电量,全年接纳省外来电1300亿千瓦时以上。

  (四)加快建设美丽山东。出台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源头防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一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1)制定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加快推动老旧车辆和机械淘汰,做好重污染天气差异化应急管控。(2)推进城市排水“两清零一提标”,新增25个县(市、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率达到54%。(3)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完成2350个村庄环境整治。二是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创新。遴选10个城市、20个产业园区、60家企业,组织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完善提升省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新建设10家以上生态工业园区;完善省环保金融项目库,新增入库项目100个以上、新增银行授信100亿元以上。三是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争创国家级美丽河湖、美丽海湾。持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开展生态文明强县认定工作,打造美丽山东建设标杆。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新一轮改革机遇,融入全国开放合作大局,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充分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一)强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更实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活力。一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对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开展专项清理,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产权保护、权属交易、收益分配制度,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跨区域跨行业流动,促进优质要素高效配置。二是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紧扣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高频办理事项,推出更多服务场景。深化数字机关建设,加快“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改革,全领域深化“无证明之省”建设,塑强“爱山东”政务服务品牌。三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一步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加快省属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省属一级企业设立投资决策委员会,持续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四是完善财税金融体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设省级支出标准体系;完善省级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对财力薄弱县支持力度。研究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金融伙伴机制,加快地方金融对标提升,稳妥推动中小银行改革。

  (二)加快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落实省民营经济大会精神,按照“四破四立”要求,强化“十项机制”保障,有效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一是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1)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条例,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经营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严禁任何部门以任何形式非法设置准入壁垒。深化招标投标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完善招标计划提前发布制度,提高民营企业参与度。(2)持续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强化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举措,引导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民营企业综合融资成本。(3)出台进一步加强政务诚信建设若干措施,将守信践诺情况纳入政务信用记录;开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助力企业信用修复”专项行动,帮助经营主体改善信用状况。二是精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1)围绕减税降费、研发创新、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政策集成供给力度,促进民营企业降本减负、扩产增效。健全民营企业培育库,加强分类指导,新打造一批百亿级民营企业。(2)全面落实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意见,推动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为企业;建立全周期孵化体系,大力扶持初创型民营企业。(3)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扎实推进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选树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三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1)全面落实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开展好政企沟通圆桌会、企业家会客厅、企业大走访等活动,面对面听取企业意见建议,以“有解思维”更好为企业服务。(2)完善企业诉求闭环解决机制,依托接诉即办平台和“四进”工作队,动态征集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招投标不公正待遇等问题,主动回应民营企业司法服务需求,及时解决、跟踪督办、限时反馈。(3)规范涉企监管执法,建立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深化涉企执法阳光监督,把“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落到实处。

  (三)持续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切实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一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1)出台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三年行动计划,在贸易畅通、丝路电商、产业合作等领域制定一批针对性支持政策,精心筹办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活动。(2)加快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增加线路和国际联运计划,突出抓好济南、青岛等集结中心建设。(3)完善“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储备库,积极参与绿色低碳领域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共建国家布局一批清洁能源重点项目,带动相关设备、产品出口。二是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1)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国际贸易、海洋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网络货运、新型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与海南自贸港联动合作模式落地。(2)加快建设上合国际枢纽港,发挥好上合经贸综合服务平台作用,提升青岛能源交易中心效能。(3)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1+N”配套政策落地,搭建“双招双引”、市场开拓等服务平台,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集群,推动10对园区东西共建。三是促进贸易固稳提质。(1)组织实施境外市场开拓计划,更大力度拓展东盟、中亚、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稳住对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出口。支持“新三样”、电子家电等产品出口企业,依托海外仓、境外经贸合作区建立分支机构和零售网点,全力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坚持分类施策,推动轮胎汽配、纺织服装、农产品等出口企业稳订单、稳份额。(2)开展“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新业态出海专项行动,统筹融资信保、跨境物流等政策资源重点支持。优化完善二手车出口综合服务平台功能,组织开展二手车贸易对接活动。(3)加强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对接,完善进口供应链综合服务载体,加大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支持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重点原材料进口。四是加力提速招大引强。(1)突出抓好飞利浦高端医疗装备、沙特阿美石化、新加坡高端莱赛尔纤维等重点外资项目。围绕新能源、新基建、汽车制造、医疗康养等领域,谋划储备重点推介项目,瞄准日韩、欧洲、新加坡等重点国别(地区)“敲门招商”,新签约一批标志性项目。积极对接境外金融机构,争取签约落地一批股权投资类项目。(2)坚持内外资一体化,加大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央企总部对接力度,完善内外资招引支持政策,对重大招引项目“一事一议”、给予优先支持。

  ——统筹发展与安全,妥善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守住守牢一排底线,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1)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巩固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强化储备和购销领域监管,保障粮食安全稳定供给。(2)全力保障能源安全,落实落细电力、煤炭、天然气保供措施,煤炭产量稳定在8500万吨左右,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保持在1800万吨以上,加强省内机组运行管理,确保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3)建好用好金融风险防控大数据平台,稳妥有序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严格落实省防范化解地方债务一揽子方案,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4)做好房地产风险管控,用好保交楼专项贷款,确保完成交付任务。强化预售资金封闭运行监管,切实防范项目风险。建立省级房地产企业“白名单”,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三年行动,推进社保扩面提标;加强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动态监测,针对性出台帮扶措施,坚决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抓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保障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6)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大力化解信访积案,严打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山东。(7)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深化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强化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整治,提升自然灾害防治水平,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出       品: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分公司办公室、新闻宣传中心

来       源: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

责       编:姚海燕

总       编:袁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