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浏览网络信息时,你是否曾目睹过某些爆料帖子突然间消失无踪?这些“热瓜”往往短暂而绚烂,稍纵即逝,让人不得不追赶速度。那么,当某些当事人选择出钱删帖时,这种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呢?对此,我的观点是:这种行为确实存在违法可能。
有偿删帖并非新近现象,实际上,在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已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此司法解释详尽阐述了有偿删帖所涉及的刑事责任,为严厉打击此类行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其中,第六条明确指出,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或删除信息为手段,对他人进行威胁或要挟,以索取公私财物为目的,且数额较大或多次实施此类行为的,将依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以敲诈勒索罪进行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对敲诈勒索罪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于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行为,如果数额较大或多次实施,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处罚,并可能处以罚金。若数额巨大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刑期将延长至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罚金。而对于数额特别巨大或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情况,刑期可达十年以上,并处罚金。
这意味着,如果有人利用发布负面信息来威胁他人索取钱财,这种行为就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知名企业和公众人物常常成为此类不法行为的受害者,因为他们在面临声誉损害威胁时,往往选择通过支付金钱来解决问题。例如,君乐宝乳业集团就曾遭遇过类似的敲诈勒索案件。
2018年4月至7月间,张某某在其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上连续发表多篇针对君乐宝的负面文章,并三度向君乐宝索要共计14万元的删帖费用。起初,君乐宝为避免品牌声誉受损,选择妥协并支付了这些“费用”。然而,随着张某某的敲诈行为愈发猖獗,君乐宝高层逐渐认识到,无休止地满足其要求并非长久之计。
在深思熟虑后,君乐宝于2018年7月3日决定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同年10月12日,张某某被公安机关成功抓获。经过石家庄市鹿泉区检察院的公诉,鹿泉区法院于2019年7月31日判决张某某犯敲诈勒索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四年零八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同时追缴违法所得14万元退还给被害方君乐宝。张某某不服判决提出上诉,但石家庄市中级法院于2019年11月18日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另一方面,一些当事人为了消除网络上对其不利的言论影响,可能会通过某些渠道主动寻求删帖服务。这便催生了所谓的“职业删帖中介”或公关公司的出现,他们声称能够为客户处理删帖事宜。然而,这样的行为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了非法经营罪的处罚标准。对于违反国家规定,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者,将受到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处罚,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金。若情节特别严重,刑罚将更为严厉。
此外,《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对此类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该解释指出,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而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若达到一定数额,将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罪。
这些法条链接为我们揭示了非法经营行为的严重性,为打击此类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公关人员向唐某询问是否可以删除几条网址,并提出了相应的费用。唐某回应称,有几条网址并非他发布的,但可以尝试协助删除,每条价格700元,共计7条,费用为4900元。双方达成协议后,唐某开始进行删除操作。
然而,唐某的这种行为涉嫌非法经营罪。事实上,他在2019年7月至8月间,从一家公司获取的删帖报酬就超过了5万元。在公安机关将其抓获时,他刚刚完成了一笔价值1万余元的删帖交易。
最终,唐某因涉嫌非法经营罪被长宁区法院依法提起公诉,并在今年1月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同时被处以人民币七万元的罚金。
上述有偿删帖行为不仅涉嫌非法经营罪,还可能触犯敲诈勒索罪。对于敲诈勒索罪,其构成要件通常包括明显的敲诈、威胁或勒索钱财的行为,这在司法实践中较易判定。若删帖者的行为未达到这一标准,我们则可进一步从非法经营罪的三个特征入手进行判断:
删帖主体是否违反了国家规定?
这里所指的国家规定,主要是指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则实行备案制度。任何未取得许可或未履行备案手续的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在上述案例中,唐某既未获得许可也未进行备案,因此他符合非法经营罪的主体条件。然而,如果删帖行为是由具备资质的网络媒体自主进行的,那么其主体便不符合非法经营罪的构成要件。
删帖行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且涉及的经营数额或违法所得是否达到较大标准?
依据相关司法解释,若删帖主体以营利为目的,提供有偿删帖服务,则需考虑其经营数额或违法所得是否达到一定标准。具体而言,若个人非法经营数额超过五万元,或违法所得数额达到二万元以上;而单位非法经营数额超过十五万元,或违法所得数额达到五万元以上,便可能涉及犯罪。
3. 是否有序地影响了市场秩序?
网络空间同样需要遵守法律规范。有偿删帖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生态的平衡,还可能误导公众舆论,甚至引发网络安全事件。若确实存在通过人为操控删帖等手段扰乱信息网络服务市场秩序的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厉惩处,以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
来源:网络